本報社評–「兩個太陽」互鬥 拖累民進黨轉型

中央日報 – 2013年8月31日 下午12:30

  自從蘇貞昌接任民進黨主席,且蔡英文另成立自己的基金會之後,民進黨內部就有了「兩個黨中央」之說,無不認為這兩位最有希望代表民進黨參選2016總統大選的前後黨主席之關係,將是影響民進黨能否團結對外、重返執政的關鍵。

 觀察這一年來兩位民進黨重量級領導人的互動,證明了黨內同志對「一人一把號、各吹各個調」的疑慮是正確的。以白話來形容,兩個人連最基本的表面禮貌都不願做,難怪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轉型工程會如此地舉步維艱,不僅無法獲致實質效果,連說服國人的新論述都付之闕如。

 好比說,蔡英文在敗選感言中直言,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邁向執政所需跨越的「最後一哩路」,剎時讓許多國人對民進黨有所期待,希望民進黨能務實地看待兩岸和平發展,提供不同於國民黨的另一理性選項,也能讓台灣自此走向理性溫和的政黨政治。

 然而,後續發展與國人的期望相差甚遠。藍綠對立的局面非但沒有改善,更因民進黨非理性的問政態度愈加惡化。許多對政府政策的質疑毫無事實根據、甚至是出於惡意的抹黑或造謠,卻從未見過蘇貞昌或蔡英文出面制止或澄清。

 以個人利益來看,倘若蘇或蔡任一人真的當選總統,難道他或她願意自己在此種政黨惡鬥的環境中推動政務?以國家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此種看好戲、坐視不實指控充斥台灣政壇的心態,正是我國民主政治品質惡化的原兇。

 蘇蔡的較勁近日來更加白熱化,也許是蘇貞昌也向社會證明誰才是民進黨老大的求勝慾望,又或許是蔡英文不想被邊緣化的不服輸個性使然,「兩個太陽」王不見王的戲碼越演越烈,卻也拖累了民進黨兩岸路線的檢討及轉型。

 礙於蔡英文在2012年的敗選壓力,蘇貞昌當時不得不順著社會期待,而提出帶領民進黨進行兩岸路線檢討和轉型的承諾。從蘇一手掌控成立的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的組成過程及會議討論的事實就可證明,蘇從頭到尾根本是敷衍了事,是出於個人政治算計所做的虛假諾言,完全看不出其帶領民進黨檢討兩岸路線的真心誠意,否則就不會在委員會尚未做出最後結論時,一方面作態要「提出更符合台灣未來利益的中國政策」,另一方面卻又說「台灣前途決議文仍是民進黨核心價值,黨的對中政策必須和國民黨有所區隔。」

 細讀蘇主席的話語可知,就算被逼著做轉型,為了他自己的政治前途,絕不可能此時就動搖他在黨內基本盤的基礎,以免把黨機器拱手讓人。

 反觀蔡英文,她近期的行徑也不遑多讓。她固然是為了避免背上破壞黨內團結的罵名而參加蘇主導的中國事務委員會,但為了與蘇互別苗頭,她以自己的基金會為名,陸續舉辦座談會,甚至還故意選在民進黨舉辦陳水扁執政研討會的同一時間,分明是衝著蘇而來。

 國人眼睛是雪亮的。遲至今日,民進黨兩岸路線的轉型仍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初期階段,真的要進入敏感的國家認同、兩岸主權爭議等議題,仍有相當的差距。

 就像是亞太和平基金會董事長趙春山所觀察的,「民進黨執政8年期間,一直沒有辦法擺脫意識形態跟政治現實兩者矛盾形成的困局。因此無法客觀評估,連帶沒有確定的戰略目標,也進一步讓政策沒有確定性。」另一社會觀察家也提出類似觀點,認為民進黨正處於「認識中國vs.選舉利益」的兩難處境。

 這段話仍可用於形容當前民進黨面臨的處境,就算許多民進黨人多次公開呼籲兩人拋棄前嫌、攜手合作,但一個是性格強烈、罵人不留情面的專權領導人,另一位是自信滿滿、個性外柔內剛的女強人,要他們此時就拋開歧見、共謀民進黨的發展,簡直是緣木求魚而不可得。

 我們擔心的不是蘇貞昌或蔡英文的政治前途,也不是擔憂民進黨能否及時幡然覺悟。我們憂心的是,倘若民進黨上下繼續或稀泥,以為只要對手出錯就有執政的機會,而非出於國家及兩岸利益的真心檢討,那才真的是禍國殃民的不負責任作為。

【中央網路報】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