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與大陸 如何以信相處?

作者: 周忠菲 | 旺報 – 2013年10月30日 上午5:30

旺報【周忠菲】

近日台灣領導人馬英九先生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專訪,時間選擇在印尼巴厘島亞太經合會(APEC)習蕭會之後,第九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國共論壇)25日召開之前。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是否內行不敢自封,但透過「門」的幾條縫隙,還是有幾點感悟。

馬講話的三個對象

其一,《華盛頓郵報》是著名的右翼喉舌,坐鎮華盛頓特區,問鼎美國政治。故馬的講話首先是說給美國人聽的,可理解為給美國打招呼,表示目前熱議的兩岸政治對話在台灣看來是猴年馬月,還遠著呢。對兩岸領導人是否會面,馬先生原話也強調是「除非迫切需要」。

眾所周知,1982年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李潔明代表雷根政府轉交給蔣經國先生的「六點保證」,其中第六條就是「美國不會迫使台灣與中共談判」。這是美國發出的,表示美國關注兩岸政治關係的信號,只是外交上手段隱晦,因為當時美對華雙軌政策流行不明不白的風格。

其二,這篇講話也說給大陸聽,響應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在APEC會議期間提出解決兩岸政治分歧的講話。從大陸看,2005年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訪問大陸、實現「胡連會」以來,兩岸出現的從政治接觸到政治安排的發展勢頭應繼續保持。而馬英九的話耐人尋味,字裡行間強調他「上任以來」並非「只經不政」。兩岸關係已經觸及政治、經濟和其他議題,簽署了19項協議,目前應「先解決兩岸互設機構問題」。這樣一來,衡量兩岸開始政治對話的時間尺度,一下子從2005年「縮水」到2008年。

這也意味著,2008年12月大陸首次提出的「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做出安排」、「就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以及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旗幟鮮明提出的「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安排」的政治主張,事實上遇到了柵欄。不過,馬先生的一席話閃爍其辭,也許這是暗示,兩岸關係下一步發展的重心,應該是他在任的「後3年」?

政治上要以信相處

第三層聽眾自然是後3年握有大選投票權的台灣選民。馬先生圍繞民眾關心的兩岸和平協議問題,重申他「主權互不承認」、「治權互不否認」的主張。但又提出「和平協議的簽署」需「經公投」和待台灣社會「產生明確共識」。轉了一圈,實際是回到2008年國民黨夾帶「公投」參加大選的立場。

從經驗看,有人會辯解,如此講話是為了體現國民黨對兩岸關係進程的操控性,是「維護國民黨的執政利益」云云。筆者看來,這首先是謀求政黨利益中的小集團利益,而不是所謂的「國民黨利益」;其次是在兩岸如何相處的問題上設置障礙,衝擊了《反國家分裂法》,影響了2005年以來國共之間的互諒、互信的政治氛圍。

總起來看,專訪反映台灣執政當局當前兩岸關係的策略,可以概括為「虛化過去,充實現在,模糊未來」。現實部分是以經代政,以達到迴避統一的目的。但是,兩岸如何在政治上「以信相處」的問題已油然而生。(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