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為了考好試而讀書是錯誤的學習理由

作者: 鉅亨網記者尹慧中 台北 | 鉅亨網 – 2014年1月22日 下午8:40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天就人才議題發表專題演講。(圖:天下雜誌提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天就人才議題發表專題演講。(圖:天下雜誌提供)

台積電(2330-TW)(TSM-US)董事長張忠謀今(22)日表示,儘管「選擇性引進外國人才」可以在人才改善上「馬上見效」,但國家到底還是要培育自己的人才,然而,現在年輕人是為了甚麼學習?若是為了考試考得好而讀書,是錯誤的學習理由!

張忠謀今天就人才議題在天下論壇發表專題演講作上述表示。

他這麼說,台灣經濟的人才問題可以分三層:基層、中層、領導層來看;基層方面,他提到,年輕人在大學時代與社會隔膜,不清楚工作環境與未來就業方向,因此,離開學校後遭遇與預期落差的情況。從一個企業經營的眼光來看,這些大學畢業生應該要能快速投入職場,然而也並非如此、仍需要相當長時期的訓練才能夠真正投入有效的工作,這是媒合落差。

媒合落差能解決了是否就代表有足夠基層人才?他則指出,台灣在工程生產方面或許有了人才,但財務會計與法務、人力資源等領域也並未有足夠的基層人才,仍是供需落差。特別是理工人才供應多,但文法人才仍是稀缺。

中層方面,他指出,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層是企業轉型升級與企業競爭力加強、脫離代工與要企業創新、找尋新模式都變成「口頭禪了」,這都是需要中層的創新人才才能做到,否則企業升級轉型都是緣木求魚。

他強調,要企業創新改變,需要有經驗的中層人才與領導人才,且不只是領導喊口號、企業要改變靠一個人是沒辦法做到,需要中層人才自發自動、有創意的特質,這一類台灣缺乏。

領導人才方面,他說,不光是企業,包含政府要進步都需要有足夠的領導人才。以他經營的角度來說,企業仍缺乏器大識深的人才。回顧最近100多年,他說,當中全球經歷了三波全球化,1945年的全球化無論中國大陸或台灣都未受到影響是歐美的事情,第二波是第二次世戰結束後開始,主要動機其實是政治的,美國等要遏止貧窮滋生動亂而促提高貧窮國家生活水準,台灣在這段時間也有所受惠。

1980年開始,第三波全球化帶動新興國家與中國大陸的發展,然而,也對台灣增加了競爭,他認為,可以說絕大部分都是人才的競爭,台灣與中國大陸由互補變成競爭成分居多,是人才競爭力的消長。(接下頁)

他也說,儘管「選擇性引進外國人才」可以在台灣人才改善上「馬上見效」,但,國家到底還是要培育自己的人才,然而,現在年輕人是為了甚麼學習?若是為了考試考得好而讀書是錯誤的學習理由!

他這麼說,一個人、受16年教育是為了甚麼學習?若為了要進入名校念書、為了一個學位、為了考試考得好而讀書,都是錯誤的理由。因為,這樣的讀書是「讀不出人才來」。

他說,以他個人學術的歷史經驗來說,有一個重要轉折點在24歲、當時他完成碩士學習而要去考博士資格卻失敗了,而後立志走管理的路。

24歲以後為了興趣與工作的野心而學習

他指出,可以這麼說,24歲以前的他是為了學位念書,而24歲以後他是結束學校生活,為了興趣與工作的野心而學習,所以,他比24歲以前用功得多,也是終身學習、有範圍有紀律的開始,他現在知道的東西有99%也都是24歲以後學來的!

大學設立是養成終身學習習慣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不是變成專家

因此,他認為,學校、包含大學設立目的是提供學生廣泛的知識基礎、培養一技之長與養成好奇心,更重要的就是「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變成專家。

為了工作、為了興趣而學習

他幽默的說,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很簡單,只要大家把「畢業典禮」改成「始業典禮」就行了,大學畢業只是學習開始而不是畢業了、學完了,這是一個簡單的開始,當然,社會的觀念也需要改變,不要只重學位只重明星學校,讓大家能為了工作、為了興趣而學習,這是一代的事情與工作,假如我們都這樣開始,慢慢的,或許台灣人才就多了!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