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淮南:金融業規模 不是愈大愈好

作者: 記者傅沁怡╱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4月1日 上午5:30

工商時報【記者傅沁怡╱台北報導】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昨(31)日針對賽普勒斯紓困案出具最新報告,強調賽普勒斯、冰島及愛爾蘭「如出一轍」,都有過度發展銀行業的問題,進而表示「金融業規模不是愈大愈好」,小國傾全力發展金融中心的經濟模式,「存在極高風險」。

彭淮南周日特別至央行加班,並在下午發出此報告,文中強調,短期而言,擴大金融體系規模確實有助提振經濟,但會付出「波動度提高」的代價,且如要活絡經濟前景,應強化金融中介的融資功能,而不是打造大型金融中心。

他更引用國際貨幣基金(IMF)研究指出,金融業的規模大,未必有利一國經濟成長,甚至如果金融業規模過大,反不利經濟成長;歷經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後,政府在規畫、管理金融體系時,不應僅考慮擴大金融業規模,而是要提升金融業的品質。

彭淮南在報告中指出,賽普勒斯所以陷入困境、步上向外求援一途,主要是過度發展銀行業,當地銀行業規模為GDP的7倍左右,與先前爆發危機的冰島、愛爾蘭(兩者均為GDP的10倍)如出一轍,相較歐元區銀行業規模為GDP的3.46倍,這三個國家的比重偏高。

彭淮南指出,銀行業經營要密切注意「高槓桿倍數」、「以短支長、期限錯配」和「負面外部性」三大風險,否則一旦出問題,將遭受資產減損過鉅,或資金大幅流失,立即面臨危機,對GDP規模小的國家而言,「無法承受這樣的衝擊」。至於台灣目前銀行業資產,約國內GDP總額的2.84倍。

央行報告也直指,若銀行業基於自身利益考量,承受過度風險,整個社會將付出昂貴的代價,有時放款成長未必反映在投資增加和經濟成長加速,因此政府應注意放款增加是流向具有生產性的實質活動還是投機性泡沫,像是瑞士過去致力發展金融業,但近來管制已趨嚴,反是新加坡趁勢崛起。

針對賽普勒斯案,央行也作出結論,認為該紓困案與先前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存款戶不再全身而退,納稅人不再為銀行紓困埋單;但塞普勒斯問題應不致擴散至其它歐元區邊陲國家,主要是塞普勒斯經濟體規模小,歐元區金融防護網已較先前健全,且市場已懂得辨別各國經濟問題差異。

……..文章來源:按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