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如何成為人民的選擇

作者: 王崑義 | 旺報 – 2013年7月19日 上午5:30

旺報【王崑義】

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近日被媒體問到會不會參選2016年總統大選,她認為現在談也許太早了一點,但是她「自己要成為一項台灣人民的選擇」。當然,要成為人民的選擇的要件,她認為有二,一是到大陸訪問;二是努力跳脫保守主義。

大陸更屬意謝長廷

為何這兩項要件會影響她是否能作為「人民的選擇」?首先我們要了解,「人民的選擇」這句話早在1949年美國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傳播學者拉薩斯菲爾,他就以此寫成一本書,書中的重點是在於政府資訊對選民投票的影響。其中也注意到選民黨籍、家庭背景、教育程度、個人所得等因素。

如今蔡英文也以這一句話來回答媒體的訪問,顯然在2012年敗選以後,她想重新出發,考慮的面向要比以往多了許多。畢竟,2012年是她第一次出馬競選總統,面對執政不力的馬英九,民進黨人對她抱持著很大的希望。可是有希望並不必然就會成真,在那一次多了一點浪漫主義成分的選舉,以為「三隻小豬」就可以戰勝國民黨這隻「大野狼」,這是蔡英文過於浪漫之處。

現在,蔡英文如果重新出發,她是否還能採取浪漫主義的作風呢?當然不可能,畢竟影響選舉成敗的因素就像拉薩斯菲爾所列舉的相當多,但在台灣影響最大的因素,依照蔡英文的想法,必然還是兩岸因素和執政者的意識心理背景,也就是蔡英文所提的「保守主義」。

就兩岸因素來看,如果2016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勝利的機會渺茫,這必然會引起大陸的關注,也就是大陸會希望民進黨內誰出線,對兩岸的和平發展最有利?以目前來看,顯然謝長廷比較站在有利的位置,這從謝長廷並沒有接受「九二共識」,也沒有認為《服貿協議》會對台灣更好,但大陸國台辦竟然可以由副主任孫亞夫率隊到香港跟謝長廷團隊對話,而且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還特別到深圳跟謝長廷見上一面。由此可見,大陸在民進黨內的選擇已經很清楚。

但是,民進黨主席蘇貞昌還在「中國事務委員會」與「華山會議」找尋可以跟大陸對話的政治基礎;蔡英文還認為「我去中國或說去大陸,有沒有對雙邊關係上有一些正面的效益,政治後果及政治影響也必須要做評估」。顯然在考慮民共關係的建構上,蘇貞昌和蔡英文都比較保守一點。

而蔡英文認為考慮總統大選這件事,還必須考慮「保守主義」這個概念。她評價馬英九說:「馬英九基本上還是保守主義,是一個不太能夠帶領台灣社會改變的人,勉強他去做改變,他可能改變得很糟糕」。

跳脫保守主義不易

跳脫保守主義不易

其實,馬英九從他在蔣經國身邊養成的政治性格,本來就是「保守主義」的成分居多,或說是「新保守主義」的成分,這是198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執政年代最盛行的意識型態。「新保守主義」在社會建設方面,主要講求的是重建倫理道德,在政治上強調愛國主義,在國際上對共產主義和恐怖主義則是嫉惡如仇。

所以,蔡英文在努力「成為一項台灣人民的選擇」過程中,是否可以完全的摒棄「保守主義」的性格,畢竟在她求學的時代,也都是經歷過這種「新保守主義」意識型態的薰陶,馬英九跨不出的意識型態,蔡英文難道就能夠跨得出嗎?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這是因為台灣在高成長的年代,就是蔣經國時代所創下來的產物,在民進黨內罵蔣介石者多,批評蔣經國者少,所以蔡英文在努力做為人民的選擇之時,是否跳得出那麼沉重的意識型態領域,想必說者容易,實行者難。(作者為台灣戰略學會理事長)

……..文章來源:按這裡